“声桥”我们从字面上看也很好理解,就是把声音当做一种桥梁,用来连接两个场景之间或者镜头,进行剧情的平滑过度。
最基础的就是用对白来创造声桥,比如J剪辑,声音先进画面后进。
或者是L剪辑,画面先出,声音还在延续。这类用作声桥的声音,比如对白之类的,它整体是比较平缓的,并没有太多的起伏,所以我们可以把它比作一种平桥。
类似的,比如很多电影转场式都会运用到一个转场音乐,这类音乐通常很短,用来连接两个场景,这就是用配乐来创造声桥,它可以消除两个风格截然不同的镜头之间的一种跳跃,并且提示观众这场戏马上就要结束了,要进行到下一场,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比硬切更加自然,它也可以省略剧情的大量时间 —— 例如《飓风营救》的一个场景,男主送女儿去机场,最后画面上只用了一个空镜头进行过渡。这就代表了女儿已经到达目的地,省略了无用的飞行过程。
同样的我们可以利用镜头里的任何声音来创造声桥。所以也需要我们剪辑师具备一定的想象力和创造性,那配乐音桥还有一种作用就是用来连接同景别,尤其是大景别之间的衔接,比如《一一》这部电影的开始就是用配乐去连接几个远景,包括全景,这样可以弱化观众对同景别衔接的一种排斥。
除了转场过渡以外声音桥的作用还有很多,比如填补镜头信息之间的空缺和间隔,保证视听时刻存在节奏。在电影《危情十日》里,在一个场景的开始,剪辑利用女主的台词进行了声音,即创造声音的方式来填补信息空缺和镜头互补。在电影《花束般的恋爱》里,这种方法也很明显,场景声音里画外音的声音是相对恒定不变的,弱化其他的噪音,从而形成剧情的平滑过渡。
有平桥就一定有拱桥,之前我们所说的都是平桥,拱桥就是利用声音上升或者下降的特性创造剧情过渡。例如《拯救大兵瑞恩》里,当海浪的声音差不多到达制高点的时候,画面正好切走,随后进入下一场戏,它不仅让画面产生很强的视觉冲击,也会形成代入感。
同理,《奥本海默》中诺兰对于声音的处理,也是一种拱桥。诺兰应该是迄今第一个大量试验这种手段的导演,他本人也非常重视声音的设计。
还有一种就是用成组的音效来创造拱桥,比如剧情进行到某一处的时候,或者是主角的回忆,或者是一段闪回,这个时候重组的音效作用就相当于之前的配乐音效,来过渡这段很快的剧情,画面上通常采用一些碎片化高速的剪辑方式。
如此之外,还有一种类似“断桥”的硬切方式,虽然画面是在硬切,实际上声音找的也是断桥的感觉,达成动静的强对比,也会人为地形成一种戏剧冲突。
评论留言